最近的几件事情,让海澜之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。
海澜之家在2016年疯狂开店,前三季度新增门店972家,相当于平均每月开店100家以上, 这样做的原因为何?
【中国服装圈€€1660期】文章来源:市界
2017年8月,马云高调夜访海澜集团。之后双方就“互联网+”、“新批发”等主题达成了战略协作共识。当年“双11”,海澜之家力压优衣库、杰克琼斯等老牌劲旅,荣登“天猫男装”榜首。其线下实体门店也成为了阿里的“天猫出海”和线下“智慧门店”的代表案例。
据悉,2016年的海澜之家疯狂开店,前三季度新增门店972家,相当于平均每月开店100家以上,同时在这三个季度里营收过百亿,位列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服装零售业上市公司总营收榜首。海澜之家凭借“一年逛两次”、“男人的衣柜”的定位深入人心,曾扬言“要跟优衣库拼了”的创始人周建平为何要疯狂开店?很少有一个服装品牌能和某个消费群体直接联系上,但海澜之家站稳了“男装国民品牌”的地位。下面,跟随世界服装鞋帽网的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详细内容吧……
从18人的小厂子到中国服装业龙头,从小镇青年到江苏省首富,短短30年时间里,周建平完成了小人物的逆袭。他的成功有时代之功,但更多的是一股永不服输的拼劲儿。
谁料,2018年开年,阵营突变。2月3日,海澜之家宣布,腾讯以25亿元入股海澜之家,持股5.31%;同时,双方拟共同设立100亿元的服饰产业投资基金。
从30万到800亿
2014年,海澜之家成功上市,市值超过400亿元,周建平身家达到269亿,荣膺江苏省首富。可是,俨然“人生圆满”的周建平不甘心止步于中国第一。海澜之家投资者见面会上,他直接放话叫板优衣库,“我要和优衣库拼了!”。
在这场被业内称为“二马之争”的事件中,海澜之家俨然被两大互联网巨头视为线下服装品类的兵家必争之地。吸引两大巨头的,一是海澜之家拥有4472家线下门店,这个数量,在零售行业,仅肯德基能与其媲美。在服装行业,无出其右者;二是,海澜之家“A股市值最高服装品牌”的“江湖地位”。
1988年,海澜之家创始人周建平拿着开照相馆所积攒的30万,承包了当时镇里面的第三毛纺厂,做起了服装。28年过去了,这个“毛纺厂”的市值已经翻了26.7万倍,成长为市值超800亿元的A股市值最大服装类企业——海澜之家股份有限公司。在金融分析机构标准普尔公布的“全球市值最高服装配饰奢侈品公司25强名单”中,来自中国的“海澜之家”位列第14位。2016年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24.14亿的海澜之家同时疯狂扩张门店数量。目前,海澜之家的品牌门店已达到4962家,遍布全国31个省,覆盖80%以上的县、市。
四年多过去了,海澜之家虽仍是中国服装业绝对龙头,但距离其梦想的千亿市值相去甚远,叫板优衣库还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。
如此庞大的服装商业帝国背后,“藏”着的是怎样的商业奇才?
“我要和优衣库拼了!”三年前的2013年9月3日,周建平在投资者见面会上发表了叫板优衣库的演讲。实际上,海澜之家和优衣库的定位并不一样,在周建平看来,“优衣库”式的发展模式是其学习和模仿的目标。所谓“叫板”,他更偏向于理解为一种自我激励或强烈愿景。
如今,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少帅周立宸渐渐走向台前。“上阵父子兵”,这对中国服装界的最强父子组合能否完成事业的第二次腾飞呢?
明星厂长
逆势开店972家,99.8%为加盟店
服装大王养成记
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,消费市场逐渐放大,政策放宽,民间资本开始苏醒。每个人都是在打听赚钱的门道和机会。在沿海一带,搞“第二职业”、做个体户、承包企业成了时尚。
随着服装电商的兴起,在服装行业销售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,海澜之家却再不声不响地在2016年前三季度新增了972家门店,疯狂进行渠道扩张。其中,“海澜之家”净增556家,“爱居兔”净增239家,“海一家”净增177家,门店总数由3990家猛增至4962家。
服装大王周建平其实是半路出家。
这种氛围在江苏省江阴市尤为浓烈。这个城市在60年代就孕育出全国先进典型村落“华西村”,到80年代制造业已经在国内相对领先。当地人周建平商业嗅觉敏锐,胆子也大,早早就参与到了这股大潮之中。到1988年,28岁的周建平已经靠开照相馆积攒了30万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海澜之家新增的这972家门店中,仅有2家是直营店,其余均为加盟店。上半年,海澜之家加盟店及商场店收入达76.7亿元,相比之下,直营店收入仅为1.42亿元。
上世纪70年代,商品经济还极度匮乏,那时候手机尚未面世,相机对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,去照相馆留念称得上普通人文化生活的刚性需求。看准这一点的周建平,靠着一个小型照相馆赚了30万元。那个时候,“万元户”还是凤毛麟角,30万足够一家子一辈子吃喝不愁。
个体户毕竟流水有限,周建平想做更大的生意。同年,他承包了当时的江苏新桥镇第三毛纺厂。如今国内毛纺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阳光集团,也是在相近的年份成立的。
加盟模式存争议
不过,周建平并不仅仅满足于此。1988年,28岁的周建平投入全部30万身家,带领18名工人创办了江阴市新桥第三毛纺厂。当时,物资供需极不平衡,毛纺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销路。30万元很快滚成了千万资本。
一个从来没有管理过工厂的人,有什么本事把毛纺厂做好?正当大家都在怀疑时,周建平立下一纸军令状:“钱,我来出;风险,我来担;企业办成了,是集体的;办砸了,就算我交的学费。”冲着这份魄力,毛纺厂的18个员工决定留下来跟着周建平干。
作为一家拥有将近5000家门店的大型服装企业,海澜之家却没有一家自己的工厂。海澜之家同数百家上游供应商合作,上游供应商根据公司设计中心的方案生产出产品。
1991年,周建平发现发现精纺的市场需求很大,但全国毛纺企业却鲜有人问津这门新生意。周建平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的好时机,于是他果断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,将厂子转投精纺。放弃主流的毛织产品,进军毫不熟悉的新领域对他而言是个艰难的抉择。
毛纺厂在周建平的带领下发展很快。到1994年6月,第三毛纺厂晋升为江苏三毛集团。1997年,公司总资产达55亿元人民币,职工5000人,年产销10亿元,经济规模和综合效益跃居全国同领域第二位。从80到90年代,中国诞生了很多“明星厂长”,比如马胜利、柳传志、鲁冠球等,周建平成功跻身其中。
另外,这种加盟模式也是争议不断。公开资料显示,海澜之家的加盟条件为加盟商缴纳100万元保证金,加盟店的经营由海澜之家总部统一直接管理。海澜之家可向加盟商提供保底回报,确保加盟商5年累计税前利润不低于100万元,加盟商须缴纳加盟费为6万元/年,不需保底则无须缴纳加盟费。
不过,事实证明周建平眼光总是出奇的敏锐。1994年,“三毛”的精纺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,规模迅速扩大,跻身成为国内毛纺业的后起之秀。同年,周建平正式创立江苏三毛集团公司。
“优衣库+国美”
1997年,集团开始尝试利用自身面料的优势,进军金融系统的职业装市场。“职业装销售没有应收款和三角债问题。”周建平曾回忆说。与此同时,他开始考虑品牌的问题,这是原来生产毛纺面料未曾深入涉足的领域。
2000年,三毛集团在上交所成功上市。隔年,公司更名为海澜集团公司。世纪之交,周建平觉得是时候对公司的战略、商业模式等进行全盘的重新思考了。
在他眼里,打造服装品牌非常简单,无非是“好的形象代言人+大量广告投入”。2001年,周建平豪掷700万元请梁朝伟做形象代言人。借投拍广告的机会,周建平不顾企业元老们的极力反对,把“三毛”改为“圣凯诺”。“有舶来品的洋气,感觉更高档。”周说。
2002年年初,周建平按照往常惯例赴国外进行市场考察。期间,优衣库以丰富的品种、大众化的价格、超市化的自选购买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他设想,如果将这种面向大众消费的服装销售模式在中国推出,必将形成独一无二的优势。另一方面,几乎与周建平同期成长起来的黄光裕,在电器行业创造的“国美模式”,多少也给了周建平一些商业模式创新上的灵感。
2001年,三毛集团公司正式更名为海澜集团公司。不断发现市场新事物,不断尝试转型,是周建平成功的法宝。
回国半年后,周建平推出了品牌“海澜之家”,正式进入男装零售领域,海澜之家的首个量贩式门店也在南京开业。全新的“海澜模式”让海澜之家走上了马不停蹄的扩店之路。
2002年初,他赴日本进行市场考察,日本服装品牌丰富的品种、大众化的价格、量贩式的自选购买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了印象。优衣库便是其中翘楚。
一年之内,海澜之家不仅在全国15座城市开设了25家直营店,还吸纳了25家加盟商。到了2003年底,海澜之家共拥有50家专卖店,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。
周建平被优衣库店面内配色鲜活、款式多样的货品迷住了。在返程飞机上,周建平拿定主意,要在中国按这个路子干!回国后,他成立了江阴海澜之家服饰有限公司,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与品牌策划。2002年“海澜之家”首个门店在南京中山北路正式开业。
仅仅用了2年时间,2005年海澜集团的营业收入就超过了100亿元,成为江阴市第五家“超百亿”的企业。海澜之家在2005—2006年度“中国服装品牌大奖”评选中,获得“潜力大奖”。2006年,海澜之家还获得有中国服装界“奥斯卡奖”之誉的“第二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”之“营销大奖”。
海澜之家这种全新的、自选式购衣模式为中国服装营销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本文由9090.com-9090com皇冠贵宾会『Welcome』发布于衣帽介绍,转载请注明出处:9090.com:海澜之家俨然被两大互联网巨头视为线下
关键词: